|
电商疫情大考,谁能及格?发表时间:2022-05-25 17:39 #为什么电商平台集体缺席?
“缺席”原因有三点:首先是政策限制,电商物流运输可能带来疫情传播,平台只能暂停相关业务。 绝大部分电商公司没有涉足整个线上的仓储物流和采销,没有本地仓,也没有配送能力,物流依赖于加盟商或者三通一达,导致他们在封控期没办法提供物流、配送等交付服务。淘宝、拼多多、抖音、快手这类电商平台不能参与“保供”,是由本身的模式决定的。 之前70%以上的消费是在线下完成的,线上不是一个主要的购买渠道。在特殊时期,线下消费完全停止的时候,在供给能力受限的情况下,希望一两家电商平台来满足全市整体的网络购物的需求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没有平台能承接这么大的流量。 如果非要进行比较的话,无论是从舆论层面,还是从居民反馈层面来讲,京东是表现更抢眼的一家企业。但就算是京东,坊间普遍也感觉它做的不够,京东自身的目标也没有完全达成。因为在严格的管控之下,京东外地的货进不了上海的仓,许多员工被封控在小区,大仓、站点非常缺人手,没办法生产订单,即使订单生产出来,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配送。 这一段时间上海的网络购物,并不单是电商企业面临的问题,企业本身也希望能够参与“保供”,但是防疫政策有限制。
首先,大公司、合规的公司在封控的状态下,反而很被动。因为平台公司如果疫情防控不当,造成了传播,处罚的标准是非常高的,甚至要附带刑事责任。规范管理和运营的公司,没有办法正常地开展业务,面临的压力更大。数以万计的团长,凭借群聊、群接龙、群收款开展生活物资团购,更具有灵活性。团长正是因为不合规,无法监管,反而体现出了竞争优势。 另外,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,为什么只有“团长”的货能够进上海,能够在市内畅通运输?这不仅是大公司合规的问题,还涉及到很多漏洞。 无论是商品的丰富性,还是价格、服务的稳定性,电商平台肯定比团长要好。但数以万计的团长成为主力,成为主流,是因为主流被堵死了,关门了,提供不了服务。
我相信大部分的上海人理解电商平台遇到的困难和挑战。做什么事情,初心很重要。京东的初心和出发点一定是好的,希望为上海疫情期间的生活物资供应做出贡献。 但是为什么京东全力以赴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甚至已经讲过了不计代价,配送还是不及时,甚至延长很多期限?京东正常时期在上海的配送极限,是每天200万个订单,但是上海在封控期的订单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量。加上之前积压的订单,尽管从外地调派了人力,但又不断有员工被隔离,所以对于京东来说有很多客观的限制,并不是它本身愿不愿意的问题。
另外,与政策有关。现在京东、美团的无人车,大部分都只能在大学、工业园区里面配送。监管层面处于安全考虑,不允许无人车在公开道路上行驶。在校园里面,可以用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去配送。所以经历了上海“最后100米”的配送难题后,无人配送会不会成为电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首先要取决于监管的态度,另外就是要看产业的效率,造车成本能不能降下来。
我对电商未来的增长也不是很乐观,认为这个产业的发展基本到了顶点。 第一,用户数量的红利基本到头。中国14亿人口,整个电商的用户已经达到了8.5亿,除开老人小孩,用户人数已经接近天花板。 第二,品类红利到头。该做的、能卖的,线上基本都在做、都在卖了。比如之前说生鲜快消品这两个品类的渗透率比较低,但近几年增长发动也比较快。总体来讲,中国电商的品类红利已经基本到头。 我们可以看到,之前近20年,电商产业的发展为什么很快?是因为资本的加速。从去年到目前的监管政策,整个电商领域的公司,几乎都没有融到资金。比如像兴盛优选,就没有拿到钱。资本不再投电商公司,不再会支持企业打价格战、补贴战。中小型电商无人输血。从电商的整体发展进程来看,相对过去来看,最好的阶段已经过去了。之前从2013年到2019年的时候,电商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40%左右,现在往后,能有10%左右的增长就已经很不错了。(财富中文网)
文章分类:
行业动态
|
|